第一眼看到包袱瓶时,你一定会非常震撼。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,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。 不能想像, 以坚硬表现柔软能达到如此登峰造极的地步, 我们都知道,瓷器是硬质的,丝巾是软质的, 用瓷器制造出丝巾的效果,让人感觉非常柔软。 那个皱褶、起伏都做得非常精致,栩栩如真, 一刚一柔,独具艺术表现力,很是美观。 
“包袱”在字典里有很多种解释,常见的比如说,它是相声界的术语,指的是经过细密组织、铺垫,达到的喜剧效果。把包袱抖响了是一个相声演员的能耐。还有一种解释是包裹物件用的布面。而在清朝的景德镇,有一种瓷器也是借用了包袱这个词,叫包袱瓶。 
从唐代开始,瓷器都是以表面光滑无比的形式出现,而包袱瓶有一种美妙的层次感,就像是在瓷器上“打”了一个大蝴蝶结,显得体态柔美,华容婀娜,构思奇特,精美娇艳,器物显得更加生动活泼,令人观之爱不释手。 
包袱瓶又叫布袋瓶,是清人的首创,始烧于清朝康熙年间,流行于乾隆、嘉庆两朝,以粉彩较多见。它的器型一般是在瓶身肩部装饰一凸雕的包袱带或者是束带,丝织物的褶皱起伏细腻精到,用坚硬的瓷土来表现柔软的丝织物,用色彩鲜艳柔和的粉彩来表现丝织物的美感,两者的结合达到了审美的极致。这种精美绝伦的瓷器可谓是清朝鼎盛时期的一个标志,时代特征十分鲜明,收藏意义非凡。 此外,“包袱”与“包福”谐音,寓意幸福吉祥。又因其器形独特,纹饰优美,暗藏着美好寓意,从而成为祈愿美好生活的载体之一,不仅受当朝统治者的喜爱,更成为后世争相仿制的精品,是宫廷皇家常见的御用之物,价值一直不菲。 这种瓷器的美感给人的第一冲击力非常震撼。在瓷器上把这个丝巾包过来的时候,丝巾形制活灵活现,看起来非常柔软,质感栩栩如生,器身皱褶、起伏被刻画地非常精彩。 器身饰凸雕的包袱纹,布纹褶皱清晰,一飘带围绕瓶颈扎起,系成蝴蝶结状,造型富有创意,独具特色。施釉肥厚,釉彩艳丽,就像一条大丝巾从瓶的肩部围过来,在中间自然地打个结,褶皱起伏明显、自然,增添了瓷瓶的雍容华贵之感。 如此奇特又蕴意深刻的瓷器,在收藏领域当然也是极受欢迎! 
清朝的瓷器就像是清朝的历史一样。明朝末年,天下大乱,造瓷业也日渐荒芜。清初,兵荒马乱,天下尚且不保,更没有闲暇顾及瓷业。到顺治年间,天下渐渐安定,造瓷业才慢慢恢复。不过,恢复之后,发现造瓷业劳民伤财,顺治皇帝体恤万民,恢复没几年之后,就停顿了。 到康熙年间,国力渐渐强盛,造瓷业才开始完全恢复。加上康熙个人比较喜欢瓷器,造瓷业渐渐兴盛起来。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励精图治,清朝出现了盛世,造瓷业也十分发达,开始对瓷器进行再创造,继而是创新。彩绘纹也开始流行,这一时期,像“胭脂水”、“古月轩”,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。 
杨献谷云:“瓷品精进,无过清代康雍乾之御窑”。《增补古今瓷器源流考》记亦有“清瓷至乾隆而极盛,器式之多亦莫与伦比”之语。 乾隆时期,由于乾隆本人和宫廷的大量需求,除继承康熙、雍正瓷烧造技术工艺和器型之外,还不惜工本地追求各种新奇的制品。包袱瓶的主角袱系纹正是这样被发明出来的。包袱瓶在乾隆时期宫廷御用器中流行了相当长一段时间,装饰题材也足够新颖。 
根据档案记载,乾隆皇帝比较喜爱的各类器皿都会要求造办处专门配做锦袱包裹,或用楠木匣盛装,并将器物的名称、年号刻在匣盖上,以示珍藏。袱系纹的流行应该与此有关。这种纹饰常见于珐琅器、玻璃器、瓷器等等。 盛极而衰,是历史的常理,清朝的国力到乾隆后期渐渐衰落,嘉庆便是清朝由盛转衰的起点,国家处于多事之秋,瓷器也渐渐呈现出衰微的气象。所以,嘉庆朝名瓷便不多了。嘉庆以后,更不待言。 
包袱瓶那如丝巾般柔软的感觉,与粉彩工艺的发明密不可分,粉彩柔和细腻,富于变化,和五彩强烈的光彩形成强烈的对比,因此也被称为“软彩”。 近代许之衡在《饮流斋说瓷》中说:软材又名粉彩,谓色彩深有均匀质也,硬彩华贵而深凝,粉彩艳丽而朗逸。粉彩中掺入了铅粉,在绘制的时候使用分水法冲淡色调,使色彩具有粉润秀雅的艺术风格,比较善于表现所绘物体的质感,对枝枝叶叶、花朵羽毛的描绘更加精细,使图案具有错落有致、阴阳协调的艺术效果。粉彩的装饰图案极其丰富,不仅有山水花鸟,还有亭台楼阁,使瓷看起来比较明丽,更加漂亮。 
如今的收藏界,包袱瓶的价格一涨再涨,清朝官窑所制包袱瓶价格当在百万元之列,就连普通民间烧的包袱瓶也已经达到了六位数。故而,包袱瓶一直是收藏市场上的抢手货,值得珍藏。
|